今天我要谈一谈中国改革与私营企业的发展的问题。尽管私企和民企在英语里是一个单词,但在中国大陆的语境里是有区别的,人们习惯于用民企和非公企业,这样听起来似乎顺耳一些,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扬“公”抑“私”的,何况过去曾经搞了数年的“斗私批修”、恨斗私心一闪念。
一、私企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
大家知道,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些变化。一是经济正在从高位下行,在转冷,尽管我们还在盛夏。一些投行也调低了中国经济的预期,从约8%调至约7%多一点,中国经济下行至7%,能否企稳、是否长期现象,有待观察。经济下行显然对国内外经济影响都很大,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,经济下滑意味着企业的利润、财政收入的减少,矛盾的各方面回旋余地小,意味着产能过剩以及原材料大宗商品的需要减少,这对处于产业上游的国企冲击很大。
二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,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,结构调整在短期内必然也会影响经济增速,并且调结构或转型很艰难。
三是去杠杆化,遏制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企业债务的进一步扩大。有人测算(刘煜辉),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(截至2012年底)65万亿元,相当于GDP约125%,高于成熟经济体和经合组织国家。国企负债也相当高,总资产约一百万亿,负债率约80-83%。结构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国企去产能化,或去杠杆化,释放其占有的要素资源,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过程。
四是新型城市化正在启动,将给投资和消费带来新的动力。
上述变化对私企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这将意味着在中国新的一轮发展中,私企的地位将提升,角色也在变化。
第一,民间投资地位增强,私企将进入国企长期垄断的领域。
第二,扮演技术创新、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要角色。成为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。
第三,继续成为稳定就业的主要支柱,90%以上的新增就业靠广义的私企,即非国企。
第四,国民经济GDP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。
基于此,中央和地方都非常重视私企的发展,制定出了很多政策,比如从老36条公布以来,国务院和各部委下发的文件多达54份。各省出的文件则更多,都在争先恐后的出台五花八门支持私企的政策,在市场准入、行政服务、金融、财税等方面制订了许多政策措施。看来,这一次是动真格的了。套用过去的老话,“形势逼人、形势喜人”,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
二、私企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障碍
1.存在的实际困难
私企大多数是中小企业,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,如融资难融资贵(抵押资产不够、融资成本上升);用工难用工贵,找不到、留不住、用不起;能源、原材料成本增大;社保、税费负担过重;当然还有产能过剩、三角债等等问题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2011年一份民营企业家十九项问卷调查,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,税费过重,能源和原材料涨价三项指标名列三甲。当然,这与宏观环境的恶化以及私企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有关。
2.发展的障碍
私企发展的障碍很多,仅列举几点。
(1)意识形态障碍,对私企的歧视依然存在,但比从前少多了。至少政府对民企的态度非常积极,左派当然不太认同。
(2)利益障碍。私企与国企公平竞争,进入垄断领域,显然会触犯既得利益。但国企和私企如果共谋发展(如冯仑),也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。利益障碍是由体制造成的。
(3)其他障碍,如经营环境和体制障碍。中国原来就是国企一统天下,改革开放才有私企。体制障碍是天然形成的。举例来说,民企要进入垄断行业——电力、铁路、通讯、供水供气等领域,一定会存在融资障碍、监管体系障碍、市场环境障碍、政府诚信障碍、法律保障障碍等等。
(4)自身能力障碍问题。除了上述问题和障碍之外,私企自身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私企普遍存在短期化倾向,很少有百年老店的想法,至今也没有几个真正的世界意义上的大企业。这也许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所致,另外,管理的家族化、公司治理结构、人才不足等等问题同样构成其发展的障碍和挑战。
三、深化改革,让私营企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
1.私企与市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,无“私”不成市。没有私营企业就不会有市场经济。私营企业是市场的真正主体,许多官员对此都有认识,如吉林省长巴音朝鲁认为民营经济生于和长于市场,是市场天然的主体。从产权意义上说,营利性国企也是“私人产权”,只能按私法对待,不能享受公法的特权。
2.私企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产物。没有改革就没有私企,只有深化改革,才能解决私企上述问题和障碍,创造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才能让桥归桥、路归路,政府、国企、私企各就其位,各司其职,才能让私企更成熟,更有发展,更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3.围绕要素的市场化、全面深化改革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,除了天然气、电、电信等少数产品外,商品和服务领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。但包括土地、资源、劳动力、资金等要素的市场化尚没完成。这也是体制机制不顺,腐败寻租泛滥,民企发展不畅的重要原因。推进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产权、土地管理、公共资源管理及资源产品价格,财税、金融以及相应的行政、社会等领域的改革。
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、政府与国企的关系。明晰和理顺产权与政权之间的边界和关系,向市场和企业赋权。
例如,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,一方面简政放权,另一方面,也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权和国有资产行使权的双重身份和职能的分立,从市场的意义上讲,国有产权也是一种私权,受私法管辖,与私企和自然人的产权处于平等地位,因此,政府不能公权和私权不分,利用公权对营利性国企施以特殊照顾。
再如国企改革,一是明确产权责任和监管,二是要进行分类管理,划分营利性国企和非营利性国企的类型。营利性国企应与私企同等待遇,不能有特权,例如,占用公共资源不付税费和少付税费以及不分红或少分红,以及享有在市场准入和监管等方面的特权。只有通过政企、政资分离,才能搬掉国企和私企之间的体制障碍,从根本上解决私营企业身份歧视问题,促进私企和国企的公平竞争和联合。如果还有差别的话,那只能是企业的禀赋、资质、技术水平、专业行业分工等等方面的不同。当然,政府职能转变、国企分类改革是一个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但土地改革、资源品价格改革、财税改革、金融改革将会给私企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,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我们深信,私企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及其体制演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0
推荐